研究表明,考试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中生突出的心理问题,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保证高中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。如何让孩子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能力水平,作为家长应积极思考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考试心理调控,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。
1、表现形态
高中生考试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多种多样,主要分为四种不正常的应试心理,分别为:焦虑型、盲目乐观型、疲惫型、投机型。
①焦虑型心理
考试焦虑是高三考生常见的心理障碍,高中生轻度的考试焦虑反应有肌肉紧张、出汗、手足发冷、胆怯等,重度的考试焦虑反应有坐立不安、头痛、无法集中注意力、失眠、食欲不振等,这些反应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,甚至会令部分学生产生逃避考试的想法和行为。
②盲目乐观型心理
盲目乐观型心理表现为:考试成绩有所上升就沾沾自喜,把自己的成绩过分放大,产生骄傲心理,学习上会放松懈怠,这些现象在不同层次的孩子身上都有所表现。还有一些成绩差的孩子表现出了过分的超脱,但实际上却很悲观,看不到自己认真踏实学习的希望。
③疲惫型心理
这类孩子学习很认真,但由于基础所限和学习方法不得当,学习很吃力,特别是到了高中后期的学习阶段,学习任务完不成,被这一阶段的学习拖得很累。睡觉时往往不自觉地想起学习,头脑清楚无睡意;拿起书来却感到疲惫、忧愁,无法静心学习。
④投机型心理
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,是极少数考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表现。
2、科学调控
研究表明:高中生存在的各种不正常考试心理会给考生的考前复习、考
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,重者还会使考生考试发挥严重失常;因此,做好孩子考试的心理调控,以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顺利通过考试,是家长不可忽视的工作。
①引导孩子端正应考动机,帮助孩子作出客观的自我评价
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与评估,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。通常,能力强者考试把握大,情绪稳定,焦虑程度低;能力弱者信心不足,容易产生不安情绪,考试焦虑程度高。因此,加强考前的心理调控,引导孩子正确估计自己的实际水平是非常重要的。
同时,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考试动机的教育,消除他们为分数而考的思想,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,激发和端正他们的考试动机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高考,消除不应有的思想顾虑,建立一个良好的考试心态。
另外,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制订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,引导孩子树立信心,消除自卑。事实上,考生一旦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,也就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考试,真正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②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,调节孩子的情绪
在最后的复习和大考阶段,稳定、愉快且积极向上的情绪对孩子来讲是很重要的,能充分确保他们最后高效率复习、考试高水平发挥。作为家长,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,让它有助于孩子稳定、优化情绪,在温馨、宽松的氛围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。